近日,河南多地出现暴雨洪涝灾害,暴雨灾害危及人民的生命安全,破坏城乡自来水管道、下水道系统、垃圾填埋场等。细菌、病毒、寄生虫等随暴雨洪水传播扩散,给人民身体健康带来巨大隐患。![]() 据历史记载,我们发现,每一场重大自然灾害之后,病毒细菌感染都是一个最为棘手的问题,在暴雨灾害后,由于水具有流动性,导致大量污染物随着洪水扩散到各个地方,这时,大量的霉菌、寄生虫或厌氧菌等对人体有害的病菌会聚集混合在一起并大量的繁殖。并且现在是在洪灾之后气温突然升高,导致这些病菌在混合之后繁衍出变异菌群,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灾后传染病等疫情。所以,在一些重大的自然灾害之后,都容易出现一些比较严重的威胁人体生命安全的疫情。 ![]() 古代谚语:“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是劳动人民总结出的规律。在古代在自然灾后爆发后,老百姓没有了食物,为了活命吃了被污染的食物,有的甚至吃了老鼠肉等,老鼠是各种病毒细菌的宿主,还以尸体为食,身体病毒巨多,它们活动在人群生活区的时候,把病毒传染给人类,这样爆发瘟疫就不足为怪了。 明朝末年,爆发了一场大瘟疫,起因是:大旱四年、颗粒不收、灾民逃生、以鼠为食、鼠疫爆发、病者身上有血疙瘩隆起,口吐鲜血,发病极快、刻钟身亡。 现如今虽然不同于古代,但“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句话仍然适用。水灾后卫生条件差,特别容易出现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容易发生肠道传染、介水传染、呼吸道传染、蚊蝇虫媒传染及接触传染病。 《洪涝灾害灾后防病知识要点》,提醒我们暴雨、洪涝灾后,一定要防好这几种传染病: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甲型肝炎、手足口病、红眼病、血吸虫病、疟疾等。 暴雨让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环境的变化对蚊蝇、细菌的滋生更加有利。污染的水是重要的传染媒介,甲肝、吸血虫病、痢疾、霍乱等传染病均可通过饮用或接触受污染的水而传播。一旦水源受病原污染严重,可呈爆发流行趋势。 ![]() 资料记载,霍乱、伤寒、痢疾和传染性肝炎都因洪水灾害引发大流行。2004年孟加拉国洪水灾害后爆发腹泻疫情,病原体为霍乱弧菌和出血性大肠杆菌;1998年西孟加拉洪水灾害后爆发16000多人感染霍乱弧菌。 针对皮肤传染疾病要加强自我防护,尽量减少与水接触或在水中浸泡,或接触水后及时进行冲洗消毒。如果皮肤受伤,更要把创伤部位清洗干净及时用药,防治病原体通过皮肤黏膜侵入人体。雨水中的不明病原体也可致皮疹、湿疹等,吸血虫流行地区要格外注意钉螺,钉螺是血吸虫的中间宿主。血吸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可引起人、畜、禽患病,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暴雨洪灾后常见传染病及预防 在应急救灾方面,中医药有着悠久的历史,汉代有《肘后救卒方》,唐代有《千金备急方》,明有《救荒本草》等。实践证明,中医中药在防治自然灾害后疾病方面具有简单、经济、速效的特点,特别有许多易行、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和使用。 ![]() ![]() 自有史以来,疫病就从未在历史的舞台消失。中国有着与疫病传染病相斗争的漫长历史,古人对疫病的传染性和流行性也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黄帝内经》云:“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同时《内经》还提出了“治未病、治未乱”的防重于治的思想。 ![]() 暴雨之后,特别警惕的几种疾病: 1、钩端螺旋体病 ![]()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大多数饲养啮齿类动物的人容易感染。洪水多发地区出现大规模爆发感染,通过感染的动物尿液污染土壤之后,人通过接触,服用污染的食物或吸入气溶胶等方式感染。主要症状有发热、寒战、肌肉疼痛、头疼、眼白变红等症状。暴雨灾害后,远离病原污染的水和土壤,做好防鼠工作。 2、创伤弧菌 ![]() 创伤弧菌是一种在江河或海洋环境中独立生存的细菌,可以导致伤口感染、败血症和腹泻。对于肝病和血色病和患者,皮肤轻微刺破就可能导致伤口严重感染。暴雨洪涝灾害后要特别注意创伤弧菌感染。 3、肠胃炎疾病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本病主要常见于夏秋季,多由于饮食不当,或食入生冷、污秽不洁的食物。 总之,在洪灾面前,人是渺小的,由于现在正处于夏季,气温比较高,因此在灾情过后,大量的细菌和病毒会大肆的繁殖,诱发疫情的几率也会比较高,尤其是一些感染性疾病,更是洪灾过后的高发疾病。所以,为了我们身体的健康,在洪灾过后,我们最好能够做好相关的消毒杀菌的工作,预防感染性疾病和洪灾之后的疫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