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胜过治疗,科学消毒胜过投药,消毒可以减少投药,投药不能代替消毒。尽管大家都在讲疾病预防很重要,但预防工作中最基础的工作一消毒却是做得最差。科学、规范的消毒措施是切断疫病传播途径、杀灭病原体最重要、最有效、最经济的防范措施。 养猪管理者忽视消毒防疫的原因: 不能直接见到效果,消毒不同于治疗性药物,有时做不到立竿见影。有时猪场不消毒也不生病。也有时消了毒猪照样生病,这有可能是消毒剂质量有问题或消毒方法不对。 有些养猪者还存在如下消毒误区: 误区一:未发生疫病可以不进行消毒。消毒的主要目的是杀灭传染源的病原体,疫病发生要有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在养猪生产中,有时没有疫病发生,但外界环境存在传染源,传染源会释放病原体,病原体就会通过空气、饲料、饮水和其它生物等途径,入侵易感猪,引起疫病发生。如果没有及时消毒、净化环境,环境中的病原体就会越积越多,超出猪体承受浓度时,就会引起疫病大发生。因此,未发生疫病地区的养猪户更应进行严格到位的消毒,防患于未然。 误区二:消毒前,环境不进行彻底大扫除。由于养猪场存在大量的有机物,如粪便、饲料残渣、猪分泌物、体表脱落物,以及鼠粪、污水或其它污物,这些有机物中藏匿有大量病原微生物:这会消耗或中和消毒剂的有效成分,严重降低了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浓度,所以说,彻底清除是有效消毒的前提(卫生大清除是最便宜、最有效的消毒)。 误区三:已经消过毒猪就不会再发生传染病。尽管进行了消毒,但并不一定就能收到彻底的消毒效果,这与选用的消毒剂品种、消毒剂质量及消毒方法有关。就是已经彻底规范消毒后,短时间内很安全,但许多病原体可以通过空气、飞禽,老鼠等媒体传播,猪自身不断污染环境,也会使环境中的各种致病微生物大量繁殖,所以必须定时、到位、彻底、规范消毒,同时结合有计划地免疫接种,才能做到猪不得病或少得病。 误区四:消毒剂气味越浓,消毒效果越好。消毒效果的好坏,主要和它的杀菌能力、杀菌谱有关。目前国际上一些先进的、好的消毒剂是没有什么气味的,如过硫酸氢钾等;相反有些气味浓、刺激性大的消毒剂,存在着消毒盲区,且气味浓、刺激性大的消毒剂对猪呼吸道、体表等有一定的伤害, 反而易引起呼吸道病。目前我国消毒剂的产品质量状况:“非典”时期,国家卫生部检查结果:全国1500家生产消毒剂的企业(医用、公共卫生用),产品合格率不足10%。人用的质量况且如此,那兽用的会咋样呢? 什么是理想中的消毒剂?可预防非瘟,消字号可人用! 【(国家认可:对非瘟有效的消毒剂】 ![]() ![]() 了解更多养殖知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