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我们太热衷于用**琐事填满一天的生活,以此博得心理上的慰藉感。 不久前,我和一位好朋友一起吃午饭。他说,他这段时间真是忙得没时间读书了。 我听完,笑了。 那顿饭吃了一个半**。接下来我们又溜到了邻近的餐厅,为不久之后的一个晚宴先考察一下菜谱。然后那位朋友转头就赶去开会了——他是个成功的企业家,尽管那个会议他本来并没有打算参加。等到他能够回去上班时已经下午4:30了,比他计划的午餐时间多用了四个**。 我朋友总是把每天安排得满满的。他每天都很忙,但说实话,他的忙碌都是他自己选择的结果。他不是真没有时间去读书,他只是自己选择了“没有时间读书”。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如何分配时间的问题。大多数时候,我们总是很悲观地做决定,就好像我们是被逼着去做那些事而不是心甘情愿。补充说明一下,如果你有小孩,或者一个灭绝人性的老板,又或者有好几项工作要完成,那你就不属于这类人的范畴。因为你确实很忙很忙。 事实上,我所认识的都市人当中,绝大部分都并不是忙得一点时间都抽不出来——除了当他们要赶DDL的时候。 如今,“我很忙”成为了一种限制,一种不读书的借口,一种可以被接受甚至冠冕堂皇的理由。开头提到的那位朋友让我想起了那句话:“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我们太热衷于用**琐事填满一天的生活,以此博得心理上的慰藉感。 **次创业时,我也是这种方法的坚决执行者:每天花90**时间来跟客户吃午饭,加入不必要的董事会,浪费了几百**。我把时间都用在处理具体事务上面,而不是用来思考该做什么、为什么要做。 有一年,作为首席运营官的我不放心把事情交给别人,竟然亲自帮公司员工填完了无数份医疗登记表。现在回过头来看,我当时的确让自己整日沉浸于琐事上,从而逃避做思考性和策略性的工作。这样的逃避,有什么值得吹嘘的呢? 别再为你的忙碌而矜矜自满了。 忙碌是一种生活状态。我们接收着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输入,以此获得被别人需要的满足感。正如科学研究发现,电子邮件和短信等即时通信会刺激身体产生多巴胺,使人获得快感,同时却会不断地掏空我们的身体,最终使我们筋疲力竭。 忙碌是一种瘾。如果已经习惯了忙碌,那你就不太容易能够坐下来安安静静地思考问题,感受自己的内心。 那么问题来了,假如“如何分配时间”“跟谁打交道”以及“干多少活”等问题,都可以成为一种自由选择呢? 如果我们意识到“完成自己的任务”和“满足别人的需求”之间的区别呢? 如果我们学会理智地说“不”呢? 大多数人的自我满足感通常都会在别人对我们提出需求时开始膨胀。假如我们能够将自己从需求中解放出来呢?如果我们能够**地规划自己的时间,使它能够被**程度地高效利用,事情将会变得怎么样?显然,我们将不会被卷入忙忙碌碌而一无所得的涡轮当中。 人们常常将忙碌和高效画上等号。但事实上,就像奥瑞•布莱福曼在《混乱是必要的》一书中提到的:许多伟大的发现,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是那些懂得为每天忙碌的生活插入一段空白的人所创造出来的。 想象一下,如果你有机会亲自问埃隆•马斯克(特斯拉创始人)、雪莉•桑德伯格(Facebook首席运营官)和沃伦•巴菲特等成功人士“最近过得怎么样?”。我所遇到的这类人的回答,从来都不会是“我很忙”。实际上,他们每天所做的最重要工作,是不断地做出将会带来巨大影响的高水平的策略抉择。 具体来讲,他们所做的跟我们还有什么不同呢? 有两方面。其一,他们的目标是使得项目都在良好的掌控下;其二,他们也能够做到让事情都处于自己的掌控当中。这类人拥有着**的员工,为他们制订周全的工作计划,并只会在需要他们的地方花时间。难道这些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吗? 终日忙碌的人应该自省,而不是将其作为一种吹嘘的资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