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在华为一直倡导“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将军都要经过实践检验,用业绩证明自己,真正的英雄,都是从本职工作成长起来的,在本职工作中展现出自己的才华,不能刻意塑造将军。 任正非多年来最担忧的就是队伍的惰怠,最期待的就是公司能够“持续保持激活状态”,最积极倡导的就是艰苦奋斗精神。 华为的崛起,其根本因素就在于企业文化的拉锯战,华为 20 多年的制度变革也无不是聚焦于华为的核心价值观:多劳多得。 要想快速进步,到非洲去,到艰苦地方去;要想做“将军”,到上甘岭去,到主航道去。华为很少讲“培养干部”,任正非倡导的是“赛马哲学”——将军是打出来的,正所谓“谁培养了毛泽东?谁培养了邓小平?” 提拔谁,选谁,构建的是在组织里面的一种导向。华为在**政策方面的导向,加上理想又远大,人就被激发出来了,越来越让大家感受到你只要好好干,你是有前途的,你会有更好的发展舞台,而老玩花样的人占不到便宜,最终会被识别出来……大家关注点是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华为运营商 BG 总裁邹志磊曾这样评价任正非:“一个项目怎么打他不关心,只要结果,他给你政策、资源,还告诉你,这本来就是你们挣的……” 考核干部的标准怎么定?如果是绩效与关键行为相结合,往往导致看素质(关键行为过程)觉得你可以,给你一个机会去干,淡化了绩效这个硬条件,带来的结果有可能是:说你行就行,说你不行就不行,导致提拔和使用干部的随意性大,可能带来用人不公。 2005年,华为高层进行过多轮激烈讨论,甚至拍桌子争吵,最后形成决议:干部选拔以绩效为分水岭,绩效在前 25% 的才看关键行为过程,没有在前 25% 的不在提拔之列。这样,就从制度层面杜绝了徐直军所讲的“胡志明小道”现象——通过拉关系、走门子、攀附山头得到晋升。 紧接着,华为2006 年又进一步推行了薪酬改革,重点是“按责任与贡献付酬”,而不是按资历付酬。根据岗位责任和贡献产出,决定每个岗位的工资级别;员工匹配上岗,获得相应的工资待遇;员工岗位调整了,工资待遇随之调整。 这次改革受益**的,是那些有奋斗精神、勇于承担责任、冲锋在前并做出贡献的员工;受鞭策的,是那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的员工。老员工如果懈怠了、不努力奋斗了,其岗位会被调整下来。 没有实践支持,不能理解这些理论;没有理论基础,不可能深刻感受实践。华为公司未来新的战斗将越来越复杂,比如,攻占大数据流量制高点,你们能给客户讲清楚大数据流量及其模型是什么吗?首先要自己深刻理解后,才能让客户去接受。所以,你们要能把这些表格活学活用。 上战场去实战,不一定人人都能成为将军。只要奋斗了,就无怨无悔。真正的英雄,都是从本职工作成长起来的,在本职工作中展现出自己的才华,不能刻意塑造将军。你们经过培训,掌握了工具,但要通过创造价值,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贡献,才会逐渐承认你们,我们才会给你们去“诺曼底登陆”的机会,死了就是英雄,不死就是将军! 未来机关各级干部如果没有成功的项目实践经验,就没有资格担任管理者,否则一定是瞎指挥。自己搞不明白,开会做不出结论,没有实践经验而造成管理复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