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业国标实施仅一年就备受质疑,6月,本已凄风惨雨的中国牛奶行业再次陷入舆论漩涡的中心——一个有关“中国生乳标准全球最差”的观点引发各界争议。各方人物先后站出来发表意见,争议持续至今,尚未停息。 现在的生乳国标,事实上拖累和制约了我国乳业的健康发展。有人说,生乳国标的争论应该休矣,再争论下去,国人对于国产牛奶的信心将丧失殆尽。而更多的业内人士则忧心忡忡,认为生乳新国标事件,折射出我国一些行业标准制定出台过程的草率、盲目和逐利。现在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让国家标准引导行业向前发展而不是倒退,以及如何提高我国生乳行业的养殖、生产水平的问题,以重塑消费者对国产牛奶的信任。 质疑之一 新国标出台是否有数据支撑?“国家标准不能保护落后” 一位曾经参与制定乳业国家标准多年的老先生表示,2010年初,在经过三轮讨论后,最后的生鲜乳国标送审稿终于完成,并送交卫生部。送审稿中,坚持了蛋白质2.95克和50万的细菌总数标准。“但4月份国家公布的标准,却突然变成了2.8克和200万,结果让大家非常失望。”起草标准的专家们向卫生部了解情况,据说是各部委协调的结果。 这位老先生认为,现在去追究和质疑去年生乳国标的出台内幕已经没有意义,但一个国家标准,制定后仅仅经过一年就引起巨大争议,应该说是对我国标准制定部门的一个深刻教训。现在的生乳国标,事实上拖累和制约了我国乳业的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标准的出台,应该引导行业向前发展,“首先要**大多数能做到,其次做不到的那部分,要通过努力能够做到。而现在的这个标准,可说是一夜倒退25年。” 北京奶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经宝林教授表示:“国家标准不应该保护落后。”经宝林并不认可有关方面关于我国70%以上是散户养牛的说法,“1986年曾寿瀛教授他们在制定我国**个生乳收购国标时,跑了全国很多区域,采集了各个区域的大量数据,才制定出蛋白质含量不低于2.95%等**指标,而现在这个国标的出台,有没有经过实地调查?有多少数据支撑?有没有听取业内各方的意见?” 质疑之二 70%散户养牛说法是否成立?“我国大部分规模养殖场生乳质量很高” 经宝林说,我国很多规模养殖场和大型畜牧场的生乳蛋白质含量都在3.0%以上、落菌总数在20万以下,能够达到甚至超过国际标准。据他了解,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地区规模养殖场的生乳质量达到这个标准都没问题。而“我国70%以上是散户养牛、不能达标”的说法,他认为站不住脚。“70%从何而来?仅仅因为个别地区和企业达不到标准,就以国情为由降低国家标准,这是不可理喻的。” 经宝林认为,有关部门应该做的,不应该是随意降低标准,反而应是逐渐提高标准,引导落后企业和地区提高养殖技术,改良养殖模式,引导行业向前发展,提高中国乳品行业的整体水平。 质疑之三 有抗无抗、有**,生乳收购国标为何不提有害指标?“国人就该喝有抗奶吗?” 北京三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令玉教授表示,日前的有关中国生乳国标是否最差的争议,其实还远未触及生乳质量标准的核心。他说,国际上衡量生乳质量的主要指标有两类,一是有益指标,最重要的有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第二类是有害指标,最重要的指标是奶牛是否有健康的体细胞数量,以及农药、抗生素、重金属等残留。他说,在以前的生乳国标中,对有害指标如体细胞等还有标准可依,而后来慢慢的有害指标就不再提了。 张令玉认为,生乳收购国家标准,不仅仅要制定有益指标,更要规定有害指标,不能因为要达到高蛋白、高脂肪的要求,而不择手段,拼命给奶牛吃抗生素、打消炎针、喂添加剂。这样的喂养模式生产出来的牛奶,蛋白质含量再高,也不应该提倡。 经宝林教授也提出,前些年光明、三元等大型奶企率先在自己的产品上标注“无抗奶”,但很快就被六部委联合叫停。经宝林质疑说,大奶企承诺提供更健康的牛奶,这是好事,也符合牛奶的国际标准,国家应该支持和鼓励,但为了怕不法分子添加“解抗剂”,而一棍子打死无抗奶的发展,这是明显的矫枉过正。政府应该做的,是加大对食品**的监督管理甚至惩处力度,而不是因为担心掺假造假,就降低产品标准和要求。“难道中国人就应该喝有抗生素的牛奶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