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新闻频道在昨晚的《新闻周刊》栏目中,镜头再次对准了中关村创业大街,往日的创客喧嚣已然是降温不少,远远不如一年前门庭若市,受访的创客们也是纷纷摇头哽咽,那里虽还偶有一两个投资客的身影,但也都不是“大佬”级别的人物。更有一个镜头是拍摄一位失望离去的创客背影,长达数秒,一种悲怆情绪不禁悄然袭来…… 互联网“高烧”已狂发3年,终于展现退烧的迹象。“大众创业”是党的号召,“互联网+”是一种效率工具,好政策加上好工具理应更好促进产业转型、商业升级,咋就造就了“全民行骗”的普遍现实? ——各类骗局和违约触目惊心,曾有网络戏言“土豪死于信托,中产死于非标理财,屌丝死于P2P”!所谓的“互联网思维”道行天下,拍脑袋就有了“创新”,包装精美的商业计划书就此漫天飞舞,其实大都是换汤不换药;天使投资客、风险投资大佬频频亮相台前台后,貌似熟谙商业规律,其实质也只是投机操作,很少关注项目的真正价值,更多关注的是——项目有否商业炒作的价值,因为国内压根就没有真正的投资家,不乏的只是玩弄资本的投机者,且美其名曰“资本运作”。 互联网真的改变了初创型企业的商业模式吗? 哈佛**的教授拉姆·查兰(Ram Charan),他在《所有的生意都是增长的生意(Every Business is growing Business)》这部书里所说:“我们努力经营的驱动力,采用的谋略和运用的常识,与一个小货摊的摊主或者小商贩所拥有的知识没有什么不同。” 拉姆·查兰用类比的方式描述出了商业的本质,商运模式无非就是三件事: 1、你是靠提高销售利润率赚钱? 比如说提价,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价,或货真价实,卖实货赚钱; 2、还是靠加快资本周转赚钱? 我把价格降下来,货走得快,这也是赚钱的模式; 3、还是靠资本结构赚钱? 所谓资本结构赚钱就是用别人的钱来赚钱,这就是资本主义的基本定义。资本主义就是用别人的资本来创造利润,用自己的资本,至少不是典型的资本主义。 为什么企业能从小做到大,也是因为它在规模小的时候(初创的时期),就是遵循这些常识和道理,由此做成功了。它往大了做,还是遵循这些道理,没有变,并没有因互联网就改变了。 企业企图绕道资本市场构建初创企业的盈利模式,对绝大多数初创企业来说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创业一定是以生存为首要目标,而不是以扩张为首要目标。互联网没有改变这个规律,没有改变这个事实。 互联网只是提高“传播”和拓宽“渠道”的高效工具,不是一种商业模式! 初创企业最重要的是,关注自己产品本身,是否抓到了需求,如何持续迭代; 团队是否互补、信任,能否高效协作; 作为创始人,你是否能够不断突破自身局限,能否持续提升自己的眼光和格局,吸引更多牛逼的人跟随。 互联网永远是一种工具,不存在单纯的互联网商业! 任何一个创业者都当回归商业的本质,做好自己分内的功课,而不是傻到以为互联网就是可以抛弃商业本质的创业捷径。 只有连接有价值的人和物,只有打造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敬畏商业本质,此刻再踏上互联网这个高速列车,才会成就你的创业奇迹。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