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从实体店消亡开始,到公司运营的平台思维 ,这些变化都是有着怎么样的精神在主导?现在的微信口号,再小的个体也有品牌,就是说,个人在商业中的比重将大幅上升,那么,当公司消亡,个人商业时代来临的时候,是不是,社会又回到了丛林时代呢。 19世纪中期至今的“公司+雇员”这一基本结构空间,正逐渐受到“平台+个人”这一结构的挤压。 只要想一下“公司”在今日世界中的位置与影响,人们就应该对这一组织领域全新的重大变动,保持好奇、保持开放、保持敬畏。 公司的历史:从特权到权利 股份有限公司的出现,是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在组织领域**的制度创新之一。 公司的诞生、演化,首先是当时新的工业大生产的需要。工业大生产需要大资金以及风险分散,“公司**的三个特征是:有限责任、投资权益的自由转让和公司的法人地位。这三条是定义公司的最重要的特征”(钱颖一)。 公司的这些特性,正适应了工业革命时期新发明、新技术、新产业大发展的需求。因为如果是个人或是合伙的小集体,显然无法为大生产提供大资金。如果是无限责任,也不利于鼓励人们去投资,无法集中资金去打开投资的闸门。如果公司的寿命只限于自然人的生命周期,也不利于长远的、长期的、宏伟的发展。 现在:“公司+雇员”一点点消退? 一切看似顺理成章的事情,其实并非由来如此。我们熟悉的公司,不过只有约200年的历史。我们习惯的金字塔、科层制管理,也不过只有100多年。“公司化”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场商业运动,公司由此成为社会结构的主要构件,“公司”的科层制管理体系,也逐渐扩散到了所有的经济和社会领域。时至今日,大部分社会成员,不是在这家公司工作,就是在那家公司工作。 但这种公司占据主导地位的格局,在今天正受到越来越强烈的冲击。 如果说全球化改变了民族国家,那么互联网则正在改变“公司”,一场“去公司化、公司消退”的新商业运动,其实已经一点点地开始了。 虽然未来的组织会演变成什么样,现在还很难看清楚,但未来组织最重要的功能已经越来越清楚,那就是赋能,而不再是管理或激励。以科层制为特征、以管理为核心职能的公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组织的职能不再是分派任务和监工,而更多是让员工的专长、兴趣和客户的问题有更好的匹配,这往往要求更多的员工自主性、更高的流动性和更灵活的组织。我们甚至可以说,是员工使用了组织的公共服务,而不是公司雇用了员工。 未来已来:“平台+个人”勃兴 “全球**的出租车公司Uber没有一辆出租车;全球最热门的媒体所有者Facebook 没有一个内容制作人;全球市值**的零售商阿里巴巴没有一件商品库存;全球**的住宿服务提供商 Airbnb没有任何房产,全国前三大酒店业OTA没有一间客房”,这句广为流传的语句,到底在说什么? 个人替代公司,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经济主体 工业时代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大批量、小品种”的规模经济,与之相应,组织也在持续走向极大化。1929年,资产达10亿美元以上的美国巨型企业已有约65家,到1988年这一数字增至466家。再如今天的沃尔玛,它在全球的雇员已经超过200万人!到了DT时代,尽管大型组织仍将是组织领域里的一个主要图景,但随着“多品种、小批量”的范围经济正在很多个行业里取得越来越主导的地位,与之相应的组织规模,相应地也在逐步走向小微化、个人化。 概言之,与工业时代以“企业”为基本经济主体的时代不同,DT时代,将是一个以“小微企业和个人”为基本主体的经济时代。这将成为新时代里全新的社会和组织景观。 关于“个人”,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也提到了类似的观点:“如果说全球化1.0 版本的主要动力是国家,全球化2.0 的主要动力是公司,那么全球化3.0 的独特动力就是个人在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竞争……全世界的人们马上开始觉醒,意识到他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可以作为一个个人走向全球;他们要与这个地球上其他的个人进行竞争,同时有更多的机会与之进行合作。结果就是,每个人现在都会问道:在当今全球竞争机会中我究竟处在什么位置?我可以如何与他人进行全球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