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传导到企业和产品上,其实是如出一辙的,毕竟,一些物质都是精神的产物,当精神落地,我们静待的只有物质的形成,未来,企业的存在状态是如何呢?也许,答案就在以下的两种状态中。 2015年以来,在中国企业界“动手术”**的公司可能莫过于海尔。张瑞敏先生把海尔6万多名员工拆分成2000多家小公司,号称“创客团队”,努力实现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 海尔走的路是日本企业走的老路,把一个品牌延伸到所有的品类。这种做法,短时间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销售业绩,甚至带来一定的利润。然而,时间长了,会遇到至少两大麻烦: 1. 专家型品牌横刀植入; 2. 自身品牌定位模糊。 海尔不太幸运,这些年它在这两点上都遇到了问题。首先,是以格力为代表的专家型品牌不断吞噬它的市场,海尔在很多品类发展上不太如意。其次,海尔品牌本身的定位也变得模糊,海尔到底代表什么品类?海尔到底代表什么样的价值?顾客有点儿找不着头绪。 未来,到底哪些企业能够真正活下来?我认为,要么做产品,要么做平台!什么意思?要么,拥有一批专家型品牌,要么成为强大的平台公司! 专家型品牌能够活下去的理由最简单,因为:这是由顾客的选择决定的。随着品类的发展,顾客心智不断成熟,专家型品牌和综合型品牌的较量会决出胜负,专家型品牌一定会打败综合型品牌,引领一个品类向前发展。 剩下的企业,要么死掉,要么转型为平台公司,没有其他更好走的路子。这也是为什么海尔把自己改革为平台公司的原因所在。因为过去30年,海尔并未选择“专家型品牌”的路子,所以必须走第二条路。 阿里巴巴集团旗下也有很多业务,数量可能不比百度少。然而,阿里巴巴跟百度不一样的是,多数品类都用了独立品牌。诸如:品牌商店用“天猫”、手机支付用“支付宝”、C2C电子商务用“淘宝”、地图业务用“高德”、理财业务用“蚂蚁金服”、物流业务用“菜鸟网络”等等。 这些品牌大家都非常熟悉,而且都是名副其实的专家型品牌,即便争议缠身的“淘宝”也是名副其实的“能淘到便宜货”的专家型品牌。因此,他们在“拥有一批专家型品牌”这条路上比百度走得好。这是他们未来能够继续活下去的**个理由。 |